中華民國大陸政府(籌)
Government in Exile of Republic of China Mainland
中國“鎖台”軍演適得其反?
孟建國, JOHN LIU, AMY CHANG CHIEN
2022年8月12日
中國這次已經有點被看破手腳
原載於《紐約時報》
如果說中國因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展示武力,原意是要起威懾作用的話,那麼這種做法在台灣並沒有產生預期效果。中國的軍演加強了台灣謹慎的雙管齊下戰略,那就是,在避免公開對抗的同時,增強國際對台灣的支持。
演習環繞著這個自治島嶼進行,模擬對台封鎖,它似乎使得台灣人更加相信,為了在中美之間的大國對峙中找到一種中間立場,需要開展自己的外交、經濟和軍事活動。
在蔡英文總統的領導下,台灣官員們已在悄悄尋求美國政府的支持,在對台軍售以及支持台灣民主的表態方面取得了進展。但他們也努力避免激怒中國(它聲稱台灣是自己的領土),一直沒有炫耀這些成功。
隨著北京放話,要把在離台灣越來越近的地點舉行的軍演常態化,台灣可能會繼續依據這種雙管齊下的政策做出反應,這將在世界上最危險的爆發點之一的周圍製造新一輪又一輪極其危險的局面。
當北京最近派出數十架戰鬥機越過海峽中線時,台灣軍方曾表示不會將局勢升級,而是採取了相對溫和的對策。台灣當局發表了冷靜的聲明,對七國集團領導人譴責軍演的聲明表示歡迎,這與中國外交官和官媒聳人聽聞的暴力警告形成鮮明對比。
從某些方面來看,中國壯觀的軍演已經弄巧成拙,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教授范世平說。
“中國這次已經有點被看破手腳,”他說。 “台灣變成世界的焦點。”
儘管軍演令人震撼和驚嘆,但它們損害了中國的一些利益。
中國的軍演激勵了台灣與中國對抗的信念,增加了有必要保衛這座島嶼、為擺脫對中國經濟的依賴而將本地經濟多樣化的緊迫感。在中國願意與之打交道的國民黨內部,中國的軍演已引發了黨內在如何與北京保持關係問題上的分歧,因為台灣輿論對保持關係的前景不看好。中國的軍演還提高了海外對台灣困境的認識,引發了外界對中國行為的譴責,而在過去,海外對台灣的困境往往視而不見,了解不多。
“中國這樣的演習就已經引起國際這麼大的批評,我覺得對台灣來講,不可能因為這個就減少未來的對外,反而會希望更加強化國際的參與,“范世平說。
甚至佩洛西訪台這個高姿態的政治劇本身,也可能成為未來做法的範例。台灣已越來越擅長尋求主要國家的資深立法者的支持,這就是所謂的“國會外交”。
這個戰略讓台灣能夠加強國際交流,而不用擔心如果一個國家的總統或總理訪台,會引發全面外交承認以及中國的憤怒的問題。今年7月,歐洲議會副議長尼古拉·貝爾訪問了台灣,那是與佩洛西做法類似的一次訪問,但沒有引起多大的爭議。
范世平說,“搞不好美國新的眾議院議長他也來台灣訪問,變成是一個慣例。”他還表示,他認為佩洛西也有可能邀請蔡英文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
這些關注也可能進一步加強美國對台軍售的緊迫性。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讓華盛頓和台北的許多人相信,中國入侵台灣是個可能的危險,但一支規模較小的軍隊,如果有適當的武器,也可以擊退一支規模更大的軍隊。
儘管如此,台灣官員已在抱怨武器訂單交貨推遲和完不成的問題(部分原因是生產能力無法滿足目前的需求)。對於台灣想要的其他系統,包括先進的海軍直升機,美國官員認為沒有必要,因為與中國作戰需要的是不對稱戰略,需要側重於機動性和精準打擊。
一旦突然爆發衝突的話,武器交貨延遲和戰略上的分歧可能讓台灣處於不利地位。美國官員曾考慮過在台灣大量儲備武器,因為他們擔心在中國軍事封鎖的情況下,向台灣提供武器可能會很困難。
“軍售的過程是,台灣必須先向美國人證明我們購買這些武器的必要性,”台灣的研究機構——台灣民主實驗室的軍事和計算機網絡顧問廖彥棻說。 “沒有比實地發生的情況更強有力的經驗證據了,所以中國的軍演將為支持未來的購買要求提供可靠的證據。”
中國的軍演也許還能幫助改善台美軍隊之間的協調,為確保佩洛西的飛機在台灣安全降落,雙方已經進行了合作。中國表示將繼續在台灣海峽進行軍演,這將為台美分享觀察和情報提供寶貴經驗。
台北的國家政策基金會的安全分析師蘇紫雲說,軍演為評估中國的軍事能力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他對中國軍事能力的判斷是,還沒有發展到有“全面進攻台灣的能力”的程度,他說。
中國的行動已起了某種警鐘作用,增強了台灣內部對軍隊的支持。在中國這樣的潛在敵人面前,台軍曾一直事故不斷、士氣不高。許多人認為,台軍裝備薄弱,人員不足。
儘管蔡英文的政府已在討論延長兵役時間的問題,但她一直難以將新的戰略願景施加給軍隊領導層。蘇紫雲說,中國的軍演增加了緊迫感,引發了增加台灣國防預算的新呼聲。
“這不只是穿軍服的軍人的責任,也是穿西裝的文人的責任,”蘇紫雲談到加強軍力的必要性時說。
中國的軍演也可能為台灣與一些鄰國建立更友好的關係鋪平道路。五枚中國導彈落入日本的海上專屬經濟區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對軍演予以譴責。這為那些一直呼籲與日本進行安全對話的台灣官員提供了一個潛在的機會。
“現在已經不是台日和台美兩個雙邊的討論,現在必須是台灣和美日同盟對話的以及溝通和聯繫的方式要趕快建立,”台灣智庫的副執行長賴怡忠說道,他曾任台灣民進黨官員。
賴怡忠表示,台灣應該向烏克蘭學習,不讓中國強行建立一個削弱台灣領土和自治的新現狀。他把蔡英文的做法描述為“審慎”,但說一些台灣人渴望更強有力的行動,暗示著蔡英文的做法可能有政治風險。
“甚至因為她非常謹慎,所以一些有非常強烈認同的台灣朋友對她也並不滿意,”賴怡忠說。
或許對蔡英文同樣重要的是,盡量減少中國對台灣農產品的新進口禁令給台灣經濟造成的影響。好戰的中國仍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它在佩洛西訪台期間將這種貿易關係進一步武器化,對更多的台灣食品宣布了進口禁令。
中國的做法可能會激勵台灣正在進行的經濟多樣化努力。台灣的公司已在重新評估中國經濟,後者為遏制新冠病毒採取了嚴厲措施,在全國各地多次實行封控管理,已導致經濟增長放緩。
由於中國公司依賴台灣的電子製造商,北京發起的製裁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這個領域。儘管如此,台灣的電子製造商們(其中許多在中國設有工廠)近年來也在考慮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地方。
歐洲和美國也有同樣的想法,他們一直在努力讓更多的關鍵技術產品,比如半導體回到本國生產。
美國已通過了一項支持半導體產業的數十億美元的法案,這將讓總部設在台灣的世界上最重要的芯片製造商之一台積電在美國擴大生產變得更加可行。其他的台灣製造商已將一些工廠搬到離客戶更近的地方,例如東南亞、印度和東歐。
“美國、歐洲帶來一個新的感受,就是local(本地)就要供應,不能只靠中國,”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