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闓,字組庵,號無畏、切齋,1880年出生於湖南茶陵。他家是官宦世家。他父親譚鍾麟是鹹豐六年的進士,官至兩廣總督。生在總督家庭,那真是無比顯赫。官宦之家,從來都重視子女教育。譚延闓五歲就進了私塾,他父親規定他每天練習楷書,三天寫一篇文章,五天寫一首詩。譚延闓從小聰慧,十一歲時,跟隨父親到京城,一代帝師翁同龢稱讚他是“奇才”,說:“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意思是說譚延闓下筆力道雄渾有力,文筆出眾,是個大才。年長之後,他才華出眾,詩文頗佳,與陳三立(陳寅恪的父親)、譚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並稱為“湖湘三公子”。
才華橫溢的譚延闓在科舉道路上也是一帆風順。他十三歲在長沙參加童子試,考中秀才。 1904年,大清舉行最後一次科舉考試,譚延闓參加了這次科考,並且在會試中高中第一名,也就是會元。同年四月,在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考試中,他的成績位列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
辛亥革命爆發,譚延闓成了湖南省都督。
譚延闓贊同孫中山的革命思想,與孫中山政見一致,1912年加入國民黨。
袁世凱稱帝,譚延闓積極響應孫中山號召,參與了護國運動,並於1916年復任湖南督軍。一年後離職。後又於1918年7月出任湖南督軍。
譚延闓對孫中山的支持,可謂毫無保留。 1922 年陳炯明叛變,譚延闓變賣家產,把孫中山迎接到上海安頓。後來又把上海的豪宅變賣,籌措大洋5萬元,交給孫中山充當軍費。
正是因為他對孫中山的支持,他在國民黨內的地位才得以不斷提高,1928年2月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
譚延闓的母親是小妾,按照傳統的家庭規矩,小妾是不能和家人同桌吃飯。於是,每次吃飯,她必須站在桌旁,幫家人添飯夾菜。這極大刺激了譚延闓的自尊心,所以他對傳統禮教非常反感。
按照封建習俗,小妾死了是不能從族祠大門出殯的。 1916年,譚延闓母親去世。但是,譚延闓堅持讓母親的靈柩從族祠大門出去。因此,全族人都力勸譚延闓不要壞了族規,從族祠側門抬出,有的甚至還擋在大門口。
對此,譚延闓怒不可遏,他一氣之下仰臥在棺材蓋板上,命人抬著棺木往外走。到了正門,他大吼一聲:“我譚延闓已死,抬我出殯!”
族人見狀,驚得面面相覷,誰也不敢出聲。最終,堵門的人只好默默讓出一條路,譚延闓順利把母親靈柩從族祠大門抬出。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