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大陸政府(籌)
Government in Exile of Republic of China Mainland
Lingling Wei
2023年4月29日
在向全球投資者發出「開門迎客」的訊息僅幾個月後,中國政府就開始了一場讓外國企業就範的行動。
在向全球投資者發出「開門迎客」的訊息僅幾個月後,中國政府就開始了一場讓外國企業就範的行動。
最近幾周,中國有關部門突訪諮詢機構貝恩公司(Bain & Co.)上海辦事處並對員工進行問話,對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 Inc., MU)在華銷售的產品實施網絡安全審查,拘捕了日本製藥商安斯泰來製藥(Astellas Pharma Inc., 4503.TO, ALPMY)的一名員工,並搜查了美國盡職調查公司Mintz Group的北京辦事處。
中國政府已修訂了反間諜法,將適用範圍擴大到應對其認為的外國威脅,新內容包括允許檢查疑似從事間諜活動者的行李和電子設備,這大大增加了在華開展業務的西方公司的風險。
過去幾年,長期不信任資本主義力量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一直在開展一場遏制國內民營部門的行動。在準備迎接與美國的更激烈競爭之際,中國政府現在正將重點轉移到使美國和其他外國公司守規矩。這是習近平的第三個任期。
曾與中國相關部門進行過磋商的企業高管說,這一努力的一個核心宗旨是希望更嚴格地控制關於中國治理和發展的敘事,並對審計公司、管理諮詢機構和律師事務所等外國公司收集的可能影響外界對中國看法的資訊施加限制。
這讓依賴可靠資訊和專業服務來評估在華風險的西方商界感到擔憂。
「做生意必然需要資訊,」駐北京的律師、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政策委員會主席Lester Ross說。「因此,存在一種風險,即人們將無法代表自己的公司收集足夠的資訊,因為擔心被貼上間諜標籤。」
一些外國企業高管表示,他們擔心《反間諜法》的修訂意味著,從台灣的地位到中國的人權記錄,再到半導體等技術,許多話題現在正成為他們與中國同行討論的禁區。
在華外國公司最近遇到的麻煩招致華盛頓方面的批評。威斯康星州共和黨眾議員、美國國會中共問題特設委員會主席Mike Gallagher周四在一份聲明中稱:「我們的商業領袖需要摘下他們的華貴蒙眼布,並認識到最近中國警方對貝恩和Mintz等美國公司的突擊檢查不是一次性,而是長期以來居高臨下的剝削傳統的一部分。」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熟悉中國政府想法的人士稱,推動這一舉措的原因是,中國領導層越來越堅信,外資雖然對中國的經濟崛起很重要,但不能完全信任。過去一年裡,這種觀點越來越得到重視,尤其是在去年10月美國通過了一項針對向中國出售高端晶片製造技術的禁令之後;中國官員認為,美光科技等一些公司是美國這一行動的幕後推手。
美光科技表示,堅持其產品的安全性,正在與中國的網絡安全監管機構進行溝通。
過去幾個月裡,習近平格外強調了他的優先事項。在去年10月中共二十大會議開幕式上,他暗示,中國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之間緊張關係不斷加劇,在這種情況下,未來五年中國的一個主要目標是打造具有地緣政治韌性的經濟,大大降低對外國市場和技術的依賴。
在今年3月份的中國人大會議期間,習近平罕見地直接批評美國,指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壓中國,給中國發展帶來挑戰。他將對抗西方制裁(尤其是對中國推進戰略技術能力的限制)的能力作為考核下屬政績的一項指標。
然而,習近平對外企咄咄逼人的姿態可能會威脅到中國政府制定的經濟增長目標,一些高級官員本來就在越發擔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會嚇跑外國投資者和外資企業。
例如,據知情人士稱,在今年1月的達沃斯經濟論壇上,習近平過去十年的最高經濟顧問、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劉鶴在與貝萊德(BlackRock Inc., BLK)首席執行官Larry Fink會面時表達了這樣的擔憂,並就如何防止外資撤離尋求後者的建議。貝萊德不予置評。
今年3月下旬,在中國南部海南島舉行的一個高級別經濟論壇上,習近平欽點的國務院總理李強試圖提振外國企業的信心。李強稱中國是「世界的和平穩定錨」,並對中國的經濟復甦表示樂觀。
參與過政策討論的中國官員表示,中國政府無意將外國企業趕出中國,並鼓勵它們擴大在華生產。但官員們也表示,這些公司應更好地幫助推動中國的發展,以換取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這些官員說,中國領導層普遍持有的觀點是,大多數跨國公司承受不起失去在華銷售和生產能力的代價。
並非所有外國公司都受到懷疑。特斯拉(Tesla Inc., TSLA)在上海的電動汽車工廠幫助推動了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該公司將通過興建一個大型電池廠擴大在華業務。
中國領導人長期以來都將華爾街視為可以在華盛頓為北京方面展開遊說的力量,中國在打擊一系列外國企業的同時,也為美國金融公司在華經營提供了便利。自去年年底以來,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 JPM)、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和路博邁(Neuberger Berman)在中國獲得了罕見的外資全資控股公募基金公司牌照。
儘管如此,中國政府仍在對外企施加更大壓力,以此來回擊美國等西方國家作出的被認為是威脅中方利益的行動。
中國政府向美國公司施壓的其他行動還包括,放慢對一些需要中國政府批準的美國公司擬議併購案的審查,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其中包括英特爾(Intel Corp., INTC)以52億美元收購以色列半導體公司Tower Semiconductor Ltd.的交易,以及晶片製造商MaxLinear Inc. (MXL)以38億美元收購台灣慧榮科技(Silicon Motion Technology Co., SIMO)的交易。
經濟諮詢機構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創始合夥人兼研究主管葛藝豪(Arthur Kroeber)在4月的一份報告中寫道,中國仍將有選擇地對美國公司下手。「在美國公司中製造一種恐懼氣氛,使它們認為中國是一個危險的市場並開始考慮退出,這並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他寫道。
中國美國商會本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約27%的受訪者在做投資決定時會優先考慮中國以外的國家。而去年年底進行的一項調查中,這一數字為6%。
外國基金管理機構也在重新考慮在中國的投資,有些機構會降低敞口,也有機構選擇從長期項目轉投短期項目。例如,得克薩斯州教師退休基金去年將其中國股票配置減少了一半,佛羅裡達州公務員基金停止了在中國的新投資策略。
根據Exante Data的分析,在過去五個交易日,全球投資者通過滬深港通跨境交易機制從中國股票中淨撤資31.7億美元。這是自去年11月以來歷時最長的一輪資金撤出。
原载: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