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周小棠

辛亥革命與青天白日滿地紅

青天、白日、滿地紅,分別像徵自由、平等、博愛。此旗由革命烈士陸皓東手創的青天白日旗發展而來,孫中山對青天白日旗情有獨鐘,海外華僑也多熟悉此旗。論歷史,以此旗最為悠久,它是1893年秋由陸皓東設計的。1895年,孫中山等策劃在廣州發動起義,決定采用青天白日旗為旗幟。后來由于起義前夕事泄,陸皓東被捕犧牲,廣州起義未及發動便已失敗,此旗未能公開。1900年10月,惠州三洲田起義,青天白日旗正式被用作革命軍旗。此后,同盟會的歷次起義都打出青天白日或青天白日滿地紅旗。1907年春,同盟會討論國旗問題,黃興對青天白日旗提出異議,認為青天白日旗太接近日本的旭日旗,反而贊同廖仲愷所提出的井字旗,象征平均地權,以體現民生主義。孫中山認為井字旗形式不美,且有復古思想之嫌。對于國旗樣




1907年春,同盟會討論國旗問題,黃興對青天白日旗提出異議,認為青天白日旗太接近日本的旭日旗,反而贊同廖仲愷所提出的井字旗,象征平均地權,以體現民生主義。孫中山認為井字旗形式不美,且有復古思想之嫌。對于國旗樣式問題,孫中山「爭之甚力」,他一度正色厲聲道:「仆在南洋,托命于是旗者數萬人。欲毀之,先擯仆可也!」(「仆」是「我」的自謙)他的意思是,想要廢除青天白日旗,那就先廢除我本人吧!由于意見紛爭,經過章太炎、劉撰一調解,暫擱其議。


1908年孫中山旅居新加坡晚晴園時,曾親自動手設計國旗,此事記錄在張永福《南洋與創立民國》一書當中:「我在明天買了好多顏色的紙張給他老人家,他登時就剪裁起來做了大小數面,用漿糊貼在客廳四周圍的墻壁上,又加一種補角的是紅白相間為旗地,上角補青天白日的。及到晚餐會后在許多人當中,他老人家很高興的解釋這國旗制裁合理、其功績及美觀,同志中只有林中兄尚有批評說話,孫先生又再作一篇申說萬不能變更的道理。這些是那晚在晚睛園,能夠把決定的國旗代表全國、代表四萬萬民族,整天飄揚在海陸天空上的大權決定下去。萬想不到小小晚晴園,比較什么國會、議院的權力還厲害。過了幾天,先生又命我的內人陳淑字君照樣刺繡,我那陳君登時亦就盡她的所能,抽線添絲繡出一幅送上孫先生。先生看了眉開色笑的歡喜,實時命我配上鏡架,掛在廳室當中,作朝朝暮暮的瞻仰。」



青天白日滿地紅的革命歷程

1907年5月,潮州黃岡起義時,革命黨人陳涌波「手持同盟會的青天白日旗,親冒彈雨,叱咤沖鋒,直闖協署。」鏖戰六日,死兩百人,革命軍退入香港。

1908年4月河口起義,革命軍使用的就是青天白日滿地紅。1907年底廣西鎮南關起義失敗后,革命軍撤退至云南邊境。1908年4月29日,革命軍與清軍中的反正部隊會合,一舉攻克河口,是為河口起義。5月1日,河口分關主任額爾德致英國人裴式楷的信中如此描繪革命軍旗:「顏色是深紅的,上左方是藍色長方形,相當于全旗的四分之一,藍色長方形中間是一個大白星。」

1911年7月,孫中山在舊金山洪門的幫助下成立中華革命軍籌餉局,發行「中華民國金幣券」以籌軍餉。票券正面及背面上端均書有「中華民國金幣」隸書六字,中間分印有青天白日滿地紅及青天白日圖案。該券在華僑間交流并傳入國內,滿清則視之為謀反憑證,持有者最重可處滿門抄斬。



1911年10月22日,陜西革命黨人聯合哥老會與新軍發動西安起義,次日「秦隴復漢軍」的旗幟就飄揚在古城西安。27日,秦隴復漢軍政府正式宣布成立,所發行的「秦隴復漢軍軍用銀票」上,正面上方即印有兩面交叉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圖案。

11月5日,江蘇杭州光復,英國駐杭州領事11日給朱爾典寫信中說:「共和旗或光復旗是紅色的,右上角有一白色方塊,其中嵌入一個用藍色勾畫的太陽。」同樣在11日,革命黨在福建漳州的明倫堂升起青天白旗,揭開了漳州革命的序幕,漳州鎮總兵護理劉勛響應革命。親歷江西九江光復的吳鐵城,在回憶錄中說,九江光復所用的軍旗,就是青天白日旗。

11月7日,革命黨人在廣東香山起義,街上有一位店主「早就把青天白日旗幟預先制就了一大批,因此在起義之日,革命軍旗幟就高豎在城樓和通衢大道隨風招展了。」

11月上旬,在廣州,「乘全省各界紳商團體在文瀾書院開會,革命黨人進去宣布廣東獨立,與北京脫離關系,群情激昂,無法阻遏。旋有人袖出白旗一面,書就『廣東獨立』四字,工人溫車在院內取竹竿挑起,高舉招展,攘臂大呼『廣東獨立萬歲』,和者聲震瓦壁,眾紳士狼狽遁去。沿途商店民居,咸拍掌歡呼,燃放串炮,深夜始息。當民眾到達督署時,已聚集至二萬余人,要求張鳴歧立即宣布獨立。」張鳴歧匿而不敢見,只好由清鄉督辦江孔殷取出青天白日旗,使人樹于屋頂,以平民憤。這面旗是在清鄉時撿來的,也是廣州升起的第一面青天白日旗。

在汕頭,「本月10日全市忽然涌現藍白色或者藍紅白三色旗幟,到處飄揚,說明共和運動像瘟疫一樣,已經傳播到本地區了。」在江門,「今天上午九點鐘,一大隊革命軍在海關前面列隊,旌旗招展,鳴放鞭炮,不過一切都極有秩序,沒有對任何人進行于擾。新旗是藍色、長方形,中間有一個白星。……中國炮艦全部懸掛革命黨旗幟。」在梅州,11日巡防營管帶放棄抵抗,翌日民軍到達時,城頭已掛青天白日旗,宣告和平光復。民軍隊伍到石龍鎮時,「商戶照常營業,到處飄揚著同盟會的青天白日旗幟,墻上張貼『中華民國萬歲』、『民國軍萬歲』的歡迎標語。」



11月11日,薩鎮冰在武漢的海軍三艦決定起義,離開陽邏落旗時,海琛號的見習士官陽明取下大清海軍的龍旗拋擲江中,艦隊先掛著白旗順流而下,到了九江便換上青天白日旗。吳鐵城回憶錄說:「我們星夜趕制了許多青天白日旗,第二天中午,由林子超、蔣群和我三人送到艦上去,我們先在海籌領隊艦上升起這革命光榮的青天白日旗幟,領導其他各艦繼續升起,旗幟隨風招展,江山為之生色。」

11月21日,徐紹楨在南京打出紅白藍三色旗,終于在12月2日光復南京。華美國傳教士湯姆森《北洋之始》一書中稱,城內的革命軍秩序井然,「紅白藍三色旗和白色的旗幟插遍每個角落,告訴人們革命軍取得了勝利。」12月5日,法國駐上海領事喇伯第也致信法國駐華公使館代辦說:「南京百姓歡迎革命黨人,藍旗到處飄揚。」

1912年1月,滬軍都督府積極響應孫中山北伐號召。革命軍在上海閘北凈土庵開設兵站,招募新兵,站內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青天白日滿地紅的遠近馳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青天白日滿地紅更成了舉世聞名的共和旗幟。

10月19日,蔡元培給吳稚暉信里所說,德國柏林留學生取代龍旗的「三色旗」,就是青天白日滿地紅。11月12日,當孫中山途經英國倫敦回國時,當地華僑問他國旗是什么樣式的?他回答是青天白日滿地紅,并手繪了它的樣式和尺寸,華僑社團立即照樣趕制了五十幅,懸掛在城東的唐人街。12月31日,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消息傳到美國檀香山,「此間中國僑民幾至歡欣若狂,家家戶戶都懸起革命旗幟,或鳴鞭炮,或奏鼓樂,高舉孫氏肖像在市內游行。據聞,美國人士中之過去曾為孫氏師者,亦均紛紛致電表示祝賀。」這里雖然沒有指明是何種革命旗幟,但孫中山的同鄉、旅居檀香山的翠亨村人楊桐給孫中山的賀信中則寫得清清楚楚:「自革命爆發后,在這個國家的華僑有了很大變化。過去許多是支持無能的滿族皇帝的,現在成了積極的共和主義者……紅白藍旗被升起來表達我們的共鳴……」在泰國曼谷的中國人,「他們把革命政府的三色旗升起來」,顯然也是指青天白日滿地紅。

1912年1月6日,美國友人佛萊德致信孫中山,講述了自己三日前晚上的一場夢:「有個小女孩找到我的辦公室,要我畫張中國國旗的設計圖,接著她就說出設計圖的樣子,并告訴我太陽代表東方,火焰代表自由,太陽的光芒代表各省,國旗的紅色代表中國人民為自由所拋灑的熱血。瞧,多么有趣的夢啊。」



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失之交臂

出乎意料的是,民初議會所定的國旗,并非青天白日滿地紅,而是五色旗。事情的經過是,原江蘇巡撫程德全,經過同僚張一麐勸說,于1911年11月5日宣布江蘇獨立,自任江蘇都督。12月4日,又在留滬各省代表及蘇浙滬三督參加的共和聯合會大會上,提出以五色旗為國旗,并在會后刊布于報端。與會代表吳景鐮回憶,五色旗「能緩和滿蒙回藏各族的心理,與漢人共同努力贊助共和」;于是,出于「南北共和」、「五族一家」等政治宣傳的考慮,臨時參議院最終決定以五色旗為國旗。12月17日,滬軍都督府在《民立報》刊登通告,要求統一懸掛五色旗,之后,五色旗作為國旗逐漸在各地漫衍。此刻,由于孫中山不曾選擇立即回國,而是繞道歐洲游說各國政府,期冀西人勿再貸款支持清政府,因此直到12月25日,孫中山才返回上海,然則悔之晚矣。

1912年1月12日,孫中山復函臨時參議院稱:「一、清國舊例,海軍以五色旗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滿清之國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體。二、其用意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義不確,如以黃代滿之類。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階級。夫國旗之頒用,所重有三:一旗之歷史,二旗之取義,三旗之美觀也。武漢之旗,以之為全國之首義尚矣;江浙之旗,以之克復南京;而天日之旗,則為漢族共和黨人用之南方起義者十余年。自乙未年陸皓東身殉此旗后,如黃岡、防城、鎮南河口,最近如民國紀元前二年廣東新軍之反正,倪映典等流血,前一年廣東城之起義,七十二人之流血,皆以此旗。南洋、美洲各埠華僑,同情于共和者亦已多年升用,外人總認為民國之旗。至于取義,則武漢多有極正大之主張;而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國為遠東大國,日出東方,為恒星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著于赤幟,亦為三色。」

在孫中山的心中,青天白日滿地紅無可替代,哪怕它并沒有成為國旗。在南京臨時政府,馮自由等人目睹,他的總統辦公室里總是掛著青天白日滿地紅。不幸木已成舟,孫中山的建議未被采納。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后,規定「國旗暫用五色旗」。后來袁世凱終身執政,后繼幾乎是清一色的北洋系,五色旗作為國旗更成為不易之論。



1912年3月15日法國畫報《我什麼都知道》刊登了孫中山的彩色影像

到了1924年,孫中山再次北伐時,仍沉痛地回憶說:「講到革命的用青天白日旗,是由乙未年創用,迨后革命軍占領鎮南關再用,就由法國報紙傳揚,故世界亦知此為有歷史價值之旗幟。及至武昌革命成功以后,何以反為不用他呢?這是有個緣故。第一就是這面旗很有美術的構造,他的長短尺寸都有一定的比例,就是星的光芒,亦有一定的角度,比較五樣顏色的布拼成的,自然難做。而革命要人,多忙不暇理及此事。剛值寄寓上海租界一班老官僚,利用人民弱點,就乘勢侵進革命黨內,就將國旗改為五色,并且唱革命軍起革命黨銷之瘋說。當時一般老革命同志,都莫名其妙,皆以為官僚都來贊成革命,只有海吸百川,兼收并蓄,不知彼等改五色旗為國旗系有絕大深意。當滿清未推倒以前,文武官員,多是深居簡出,陸行固少,坐船更稀,所以每有外出,便有許多儀仗鳴金擊鼓升炮奏樂等事。遇著坐船的時候,如武官官階至提督的,文官官階到巡撫的,他船桅上,便懸一面五色旗,以示隆重。由此說來,五色旗便是滿洲官制的文武官員一品的官旗。民國十三年來沿用不改。無怪這十三年內,民國政治,都由武人官僚把持,真可痛心了。當他們改用五色時,我一個月后,才到上海,當時我就提議將旗改換,多數同志,以為此不過一種標志小事,現在大事尚多,故我亦不堅持到底。所以此十三年來,我們實常依于官僚武人旗幟之下,豈不傷心?」

(本文由「復國新銳」團隊整理,注釋從略)

主要參考資料

● 傅國涌《百年辛亥:親歷者的私人記錄》東方出版社2011年版。

● 李良《辛亥革命旗幟考述》,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年09期。

3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中華民國大陸政府致聯合國秘書長信

中華民國大陸政府於民國112年2月3日(西歷2023年2月3日)向聯合國秘書長發出信函,要求廢除錯誤的2758號決議,驅逐中共國出聯合國,恢復中華民國五常理事國及代表全中國地位,并要求聯合國為此舉行聽證會,由中華民國臺北政府(如果願意)、中華民國大陸政府及中國和其他國家政黨...

國父論述中華民國五權憲法

1921年3月20日 孫中山於一九二○年十一月從上海赴粵,重組中華民國軍政府。這是他在籌建正式政府過程中到廣東省教育會所作的一次演說。 今天講題為“五權憲法”。五權憲法是兄弟所創造,古今中外各國從來沒有的。諸君皆知近世一二百年以來,世界政治潮流趨於立憲。“立憲”二字,在我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