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已更新:2022年4月23日

1947年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為中華民國的國會議員選舉,各省分別於1947年11月21日至23日舉行。該次選舉原定與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同時在10月進行,但國共內戰致使鐵路破壞,交通不便,使得選舉推遲[1],最終國民大會代表普選略微提前於立法委員普選而在11月首先舉行。

被官府登記的選民極多,實際投票者甚少。1947年中國人口46,100萬(4.61億),[2][3]中央社褒揚「中華民國約二億五千萬之選民將憑其自由意志之抉擇,選舉國大代表」,[4]西方媒體卻報指官方數據僅收回2,000萬張有效選票[5][6]對比民國元年的1912年中華民國眾議院大選,全國人口40,680萬,參加投票者4,293萬人。[7]1947年比1912年大選有進步的是女性投票權,中國青年黨主席曾琦夫婦特此向外國駐南京記者誇口「遠較35年前為佳,因一般人民對選舉漸感興趣,而婦女之投票,尤為民國元年所無」。[8]
背景
民初選舉
中華民國初年,曾經有過四次國會或者制憲會議代表選舉,分別是1912年國會選舉,1918年國會選舉,1931年國民會議選舉和1936年制憲代表選舉。這四次選舉中,前兩次為間接選舉,後兩次為制憲大會代表直接選舉,故均非國會代表直接選舉。另外還有1913年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
施行憲法
1946年12月,制憲國民大會所通過之中華民國憲法和憲法實施之準備程序中規定本憲法在1947年12月25日實施,即在此日之前應當選出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和監察委員以便在行憲之後產生中華民國政府。按照憲法,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的選舉為直接普選,監察委員則由各省、市參議會以間接選舉法選出。國民大會依照憲法,代表人民行使政權,並且有下列職權:(一)選舉總統、副總統;(二)罷免總統、副總統;(三)修改憲法;(四)複決立法院所提的憲法修正案。因此國民大會類似於美國選舉人團。新立法院的地位,似英國的下議院或美國的眾議院,而監察院則類似英國上議院或美國參議院。
1947年4月,依據政治協商會議決議,國民政府改組,容納青年黨和民社黨進入改組後的國民政府,並開始部署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此時國府成立了中央選舉總事務所,負責國民大會代表和立法委員直接選舉事務。此時國共內戰已經全面爆發。
此時參加改組政府的青年黨,民社黨為增加本黨名額,堅持要求國民黨在選舉之前開具候選人名單,最後經過一番爭吵青年黨,民社黨索要候選人名額分別為288人,238人,而國民黨候選人名額為1758人。兩黨之名額比例遠遠超過制憲國民大會時兩黨代表名額比例。為進一步保證兩在野黨名額,他們又提出了比例選舉法,即選民投票選舉政黨而非候選人,依據政黨得票比例分配名額。此辦法遭到各省市參議會反對[9]。美國大使司徒雷登批評青、民兩黨:「為擴大政府基礎而納入政府的兩個少數黨人員,貪心於爭權奪利,超過了許多國民黨人士」[10]。
鑑於各黨選舉前之糾紛,司徒雷登給國務卿的報告說:「鑑於選舉有可能危害和談的效果,他們建議應該延期選舉。邵力子說,他已在國府委員會上提倡過這一行動,但被否決了。他說委員長(蔣中正)堅持認為,舉行選舉是走向憲政的必要步驟」[11]。
選務
名額分配
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第二十六條及《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罷免法》(1947年11月17日修訂版)第四條,國民大會代表依下述規定選出:
每縣、市及其同等區域各選出代表一人。但其人口逾五十萬人者,每增加五十萬人,增選代表一名。
蒙古各盟、旗選出者,共五十七名。
西藏選出者,共四十名。
各民族在邊疆地區選出者,共十七名。
僑居國外之國民選出者,共六十五名。按照地理位置將世界各地區劃分為總共41區,每區選舉代表2-3名。
職業團體選出者,共四百八十七名。
婦女團體選出者,共一百六十八名。
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選出者,共十名[13]。
總共3045名。較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選舉遍及海外華僑,在東南亞地區和北美地區的華人聚居區也有選舉。
區域代表
全國各縣市及其同等區域,共有選舉單位2162個,應選出代表2177名。惟其中四川省之興中、麥桑、農祥,及新疆省之布爾根[14]、七角井、烏河等六設治局,原未列為選舉單位,其應產生之代表,任其缺額,法定總額遂為2171名。嗣以新疆省之七角井、烏河兩設治局,仍請各產生代表一名,經國民政府核准,故又增加2名,共總額為2173名。惟廣西省之南寧、柳州、梧州三市以及金秀設治局,亦以各該單位未能依法成立,所有應選出之代表各1名,應任從缺,並經國民故府核准備案。是各縣市及其同等區域代表實際名額為2169名,辦理結果,計選出2141名。[15]
各省區域代表中,江蘇省如皋縣應選出3人,江蘇省江都、無錫、武進、吳縣、南通、東台、阜寧、鹽城、泰縣、銅山縣;浙江省紹興縣;安徽省合肥、宿縣、阜陽縣;湖南省瀏陽、湘潭、湘鄉、岳陽、常德、衡陽、耒陽、邵陽縣;廣東省台山、中山、南海縣;四川省富順、仁壽、簡陽、涪陵縣;台灣省台中、台南縣共計31縣應選出2人,餘區域各縣市均選出1人
候選人產生
依據《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罷免法》,候選人應以以下兩種方式產生:
政黨提名推薦。
自行爭取500選民聯署推薦(對於海外華僑則為200以上聯署)。
選舉經過
選舉概況
投票率
1947年中國人口46,100萬(4.61億),[2][3]官方公佈收回2,000萬張有效選票[5][6],第三方觀察員指實際投票者不足1,000萬。[5]對比民國元年的1912年12月中華民國眾議院大選,全國人口40,680萬,投票者4,293萬人。[7]1947年比1912年大選有進步的是女性投票權,中國青年黨主席曾琦夫婦特此向外國駐南京記者誇口「遠較35年前(1912年)為佳,因一般人民對選舉漸感興趣,而婦女之投票,尤為民國元年所無」。[8]
1947年11月21日-23日,國民大會代表人民直接選舉如期舉行。全國各省,除東北北部由中共完全占領之幾省無法選舉外,其餘各省均有投票點;全國各大城市,除中共控制下的哈爾濱、齊齊哈爾,和蘇聯控制下的旅順、大連未能舉行選舉外,絕大部分城市和縣市級城鎮均設有投票點;全國各地,尤其在國共內戰尚未波及的省份例如黔滇川湘浙閩及台灣等地,選舉較為徹底,而在國共內戰激烈進行的省份,例如魯陝及東北,選舉僅在大中城市和國軍控制下的縣鎮舉行,據國民政府表示,「鑑於目前國軍推進緩慢,約有700-800個選舉區暫時無法選舉」[16]。
全國各地,分別在城市街道和鄉鎮各處設立投票所,「約有3億選民,憑他們的自由意志,慎重遴選了他們所信任的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在全國47省、市及蒙古18盟旗、西藏區和國內各職業、婦女團體,普遍舉行國代和立委的選舉,是中國普選的創始,也是民國成立36年以後,全國有選舉權的民眾自由運用其神聖的選舉權,以實踐憲政大業的起步之程」[17] 。
在大城市,投票率高達50%,但小城鎮和廣大農村,投票率較低。例如廣東省註冊選民15,351,811人,廣州市註冊選民約70萬,廣州市參加投票者35萬多人,投票率超過50%[18]。
海外華僑參加選舉受到居住國法律限制,因此各國華僑選舉情況不盡一致。在美國因持綠卡華僑仍具有中國國籍,故選舉較為順利,但英國及其東南亞殖民地因華僑之英國國籍問題和自治領相關法律問題,選舉不太順利[19]。最終65個華僑代表名額中僅選出22人,此問題在1948年立法委員選舉時同樣存在。
內戰波及省份選舉
因東北北部幾省(興安,黑龍江,合江)全被中共占領,沒有內戰發生,也無法進行選舉,故國民政府只在臨近省份設投票點,組織該省流民選舉。山東省,陝西省,遼北省為內戰激烈區域,選舉僅在國軍控制下的縣市舉行。
山東省共有110個縣市(時青島單列為特別市),因內戰正酣,其中44個縣市完全被中共控制無法選舉,只能辦理「淪陷區流亡選民登記選舉」,其情況列表如下[20]:
選舉秩序情況

民國37年(1948年)位於上海的華成煙廠產業工會投票處門口的童子軍
在幾個大城市內,投票秩序良好,但中小城鎮選舉舞弊現象層出不窮[1]。如《正言報》11月29日報道,「此次大選舞弊之真相,揭露操縱把持以及偷天換日之醜態,不一而足,前後信件五百餘起。」
此次選舉採取單記非讓渡投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簡稱SNTV),即選票空白,選民必須親筆書寫被選舉人姓名,文盲要請人代書。這種辦法不僅容易舞弊,而且錯寫的廢票極多;又因當時身份證件尚不完善,僅憑選舉權證領取選票,故冒名頂替現象也不勝枚舉。國民政府之行政院新聞局曝光了本次選舉的諸多問題,「本屆選舉之最大弊端,為少數不法之徒,竟利用此種漏洞,事前大量搜集選舉權證,甚至區鎮公所或選舉團體負責人徑將選舉權證扣留不發,待投票時利用中小學生,輪流投票」,「此種情形以第一日(11月21日)婦女選舉時最為普遍,當日大行宮、大瓦巷、中華路等投票所幾全為市立第一第二女中學生包辦」。[21]
初次選舉也出現了在野黨向執政黨索要選票的現象,民社黨和青年黨等反對黨,堅持要求國民黨務必保證其能有若干名額得選[22]。而國民黨內部也出現了政黨提名候選人落選,而自行爭得選民聯署提名的候選人得選現象。國民黨中央黨部為兌現給青年黨、民社黨的承諾,竟以國務會議提案方式,通過一個補充規定,強行要求得選的國民黨代表把名額讓給落選的民社黨、青年黨候補代表;並嚴令國民黨黨員,非經本黨提名自行參選者一律將名額讓給政黨提名者。
國民大會代表普選政黨提名補充規定(國民政府委員會第十六次國務會議通過,1947.11.28)[23]
凡中國國民黨、青年黨、民主社會黨黨員參加國大代表及立法委員競選者,均須由各所屬政黨提名。
用選民簽署手續登記提名者,以無黨派者為限。
這種違憲做法立即遭到得選代表的反對。連國民黨副總裁孫科不得不表示「補充規定對當選之國代當然無約束力,因此本人認為,現在既然事已如此,諸位恐怕除了依法律起訴外,並無他法」[24]。此事一直延續到行憲國民大會,最終以承認選舉代表資格有效而結束。
媒體觀察與評論

迄11月23日,各地大選順利完成,經過情形良好,得到國內外的普遍讚譽[25]。時上海、南京、重慶、天津、西安、瀋陽等全國各大城市媒體集中報道了此次選舉的全過程,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也親自觀看了選舉過程,並評價說:「以美國人眼光看中國大選,難免有不能盡如人意之處。但此事之教育價值,實無法估計。中國經此一開端,即正式步入民主大道,對於國家之民主建設,必當發生至佳之影響」[26]。
對於首次普選而伴隨產生的選舉舞弊,媒體大量予以曝光。例如大公報在選舉結束次日即曝光上海北四川路第一投票所有僱傭文盲投票之事[27]。民社黨領袖張君勱也批評「扣留選票,塗改選票違法事,不勝枚舉,此實盜竊民主」。也有媒體嚴辭批駁青年黨,民社黨向國民黨討要選票行為,稱「他們把這次普選看作『配給』,而不把它當作競選。這點是致命的錯誤」[28] 儘管大量選舉舞弊曝光,但選舉仍得到媒體的廣泛讚譽。例如大公報稱,「一般對於這次選舉的觀感,總認為一般選民不夠熱心,這可說是我們的經驗還少,同時也因為這選舉甚安全,毫無危險性,所以不必驚慌。」[29]
11月21日,紐約時報報道了選舉準備的情形。據報道,登記選民1.65億,然而由於國共內戰和邊疆不穩等因素,實際投票會大受影響;另有外國政府對中國組織海外華僑參加選舉表示抗議,認為這種海外選舉干涉該國內政,故此海外華僑代表數量大為縮減。選舉開始當日,各大城市童子軍在街上遊行吶喊,呼籲選民不要放棄選舉機會。[16]
1947年11月22日,芝加哥論壇報報道了中國大選開始的情形,「蔣中正先生表達了通過有史以來第一次國會代表大選而在中國建立可靠和持久的民主制度的希望。」「然而政府如何向全國2.5億文盲解釋大選的原則和目的實在是噩夢一場」「蔣夫人美齡在南京一處學校參加投票,人群涌動爭相觀看」[30]。據該報紙報道,在三天的投票時間裡,人民傾向於在最後一天參加投票。選舉中發現了若干舞弊現象。[31]
11月24日紐約時報報道了選舉實況,報道稱:「國民黨宣傳部認為,雖然人們對此次選舉的熱情仍然與預期地相去甚遠,但他們堅信民主化的步伐遲早要走。他們說,如果中國能在50年內實現真正民主,我們也就心滿意足了」[32]。報道還稱,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張群在寫票時遇到市民偷窺,他立即轉身演講,告訴他們不記名投票的重要意義。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投票選舉金陵大學校長陳裕光,陳是獨立候選人。
與國內選舉同時進行的是海外華僑選舉自己的國民大會代表。芝加哥唐人街的華僑們參加投票的情形被芝加哥論壇報報道,「芝加哥的華人們同八百萬海外僑胞一起參加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據中國駐芝加哥總領館統計,在美國中西部選區共收到選票4,000張。海外華人參加選舉不僅要作為選舉人,而且也作為被選舉人占據國民大會3,045個席位中的65個席位(其中美國6位)。」[33]
11月25日,洛杉磯時報報道了六位擁有美國綠卡的華人被旅美華僑選為國民大會代表,一位是女性叫Won Yan Chun(周蔡鳳有), 在三藩當地華人醫院擔任院長,還有幾位分別居住在美國東部和中西部[34]。
六十年後,南方周末等媒體評論此次選舉時,做出了如下評價:
大選前夕,全國各地黨派及職、婦團體候選人,都能本着民主精神,開明的政見,秉持為社會及地方謀福利的責任和諾言,以合法手段,投入熱烈的競選運動。到處都是競選人向其選民標示的「請賜一票」的文明、和平的籲求。西安選區投票時,選民大喊:「不選主張麵粉漲價的!」這就跟近年西方選民不選主張加稅的總統候選人的投票趨向和權利意識相近似;足以說明民主政治一旦實行,人民就會學習以選票來維護其切身利益,其公民意識也就隨之而滋長、建立起來。[17]
選舉結果
因該次代表選舉較為複雜,如下列各種情形,所以對於當選之代表尚無準確的統計:
代表投票後開票前病逝(如湖北省雲夢縣代表丁錚域於開票前病逝);
當選後逝世(如安徽省含山縣代表過效六在國大開始報到的前三天遇刺身亡、松江省安圖縣代表於國大開會時自殺,由吳騫遞補);
當選後拒絕出席
當選後退讓(包括報到出席第一次會議後即辭職,其候補代表遞補後又報到出席第一次會議);
當選後犯案被註銷名籍(如西康省普格設治局代表吳永清赴南京開會途中因夾帶大煙在西昌被查獲,由李世忠遞補);
雙胞案;
訴訟案導致選舉事務所未公佈當選名單;
訴訟案或政黨退讓、計票錯誤、政策解釋等原因導致選舉事務所多次公佈當選名單
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中所述,民國37年4月30日為止,全國已選出之代表為2961人,已報到者為2859人,大會閉會後仍有報到者,總計報到代表為2878人。但報到代表中有同一單位前後兩位代表報到(非雙胞案),如四川省灌縣代表任覺五出席國民大會後,辭去代表職,由趙鶴琴遞補為國大代表,趙鶴琴遞補後曾報到第一次會議,列報到順序最後一名。諸如此類資料闕如處,亦令人扼腕。
選後糾紛
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揭曉後,青年黨、民社黨僅分別當選76席與68席。兩黨抱怨當選名額太少,便向國民黨抗議,聲言將拒絕出席國民大會,並退出政府運作。國民黨自身也甚感棘手,原因是黨中央提名的候選人中有多人落選,而不少依選舉罷免法自行徵集選民聯署而取得競選資格的黨員卻告當選。
由於國民黨中央常委會曾於選前的8月18日制訂《指導本黨同志競選實施辦法》,規定國民黨員參加競選,必須由中央黨部提名。黨中央也曾通知各地選舉事務所及各省縣黨部,要求各地發動國民黨員、三青團員全力支持黨提名候選人,如不聽命即開除黨籍。9月13日,蔣中正也在《四中全會之成就與本黨今後應有之努力》一文中對全體黨員提出相同內容的公開訓示。
蔣中正關於國大代表立法委員選舉問題給國民黨的內部訓示[35]
召開國民大會,實行憲政是本黨一貫奮鬥的目標,各位同志自願為實現此一目標而努力,現在不必細說。今天所要提到的是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的問題,我覺得我們這次選舉代表,必須信守下列三個方針:
黨員參加競選,必須由黨提名,絕對禁止自由競選;任何黨員如不聽命令,自由競選,黨部即開除其黨籍。
必須選賢與能;凡本黨所提之候選人,必須其人格道德和能力學識,均足以為人民的代表,且為眾望所歸的人物,青年同志最好不要參加競選。黨部尤不可以選舉為迎合青年心理的手段,使他們放棄本身基本的工作,而走上政客的道路。
選舉必先推社會賢達與友黨提名的人士而後及於本黨黨員,這一點特別重要。凡同一地區有道德、學問、能力、聲望相等之二人,一為黨員,一為社會賢達或友黨人士,則本黨提名時寧提社會賢達而不提黨員。我們要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必須盡量設法,使社會賢達多有參加政治的機會,使他們與本黨共同擔負建國的責任。我常想,這次國民代表選舉的結果,如果本黨同志只佔半數,則可以說是我們的成功。若是超過半數甚遠,甚至佔百分之八十或九十,則是本黨的失敗,而非建國的成功。
對於這種失控的選舉結果,國民黨中央黨部下令,凡未經中央提名的國民黨當選者,應將當選資格「自願讓給」國民黨中央提名而未當選者,並要各級選舉事務所通知未提名而當選者的當選資格無效。這種違反憲法的決定在全國國民黨員中引起了一片反對聲,由此出現「圈定」代表與「簽署」代表之爭。
原定1947年12月25日召開的第一屆國民大會,因選舉中的麻煩延期至1948年3月29日才得以舉行。上述兩種「圈定」代表與「簽署」代表一起向大會報到,報到處出現了混亂。簽署代表成立了「簽署當選代表團」要求依憲法獲得當選資格,並進行各種抗議行動。國民黨中央負責選舉的吳鐵城、陳立夫、谷正綱、張勵生等天天被包圍質問,部分代表並向首都高等法院控告谷、張違反憲法。蔣介石親自出馬分別向「圈定」代表和「簽署」代表疏通,亦不能奏效。直到最後,宣布簽署當選者為有效,圈定而落選者另以其他方法安排,糾紛才告平息。
後續發展
選舉後一個月,即1947年聖誕節,中華民國憲法正式實施。蔣中正在國民政府公布國民大會得選代表名單之後發表了聖誕節廣播講話。
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正式召開行憲後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中華民國總統和副總統,被稱為「行憲國民大會」。 1949年,中國大陸易手,大部分國民大會代表前往台灣,並在1954年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選舉第二屆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因中華民國政府失去對大陸的控制權,無法在大陸進行換屆選舉,故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和立法委員長期留任,出現了「萬年國代」,「萬年立委」。萬年國會的問題一直延續到1990年代,在李登輝任總統時修憲改變國民大會代表和立法委員選舉辦法方得圓滿解決。2005年,國民大會舉行任務型國大集會,決定凍結憲法中國民大會章節,把國民大會的政權徹底移交給自由地區全體國民,並由立法院擔任單一國會機構。從此,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不再繼續舉行。
參考資料
朱宗震等. 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 中華書局. ISBN 7101020186 (中文(簡體)).
^ 2.0 2.1 主計部統計局. 《中华民国统计年鉴》. 中國文化事業公司. 1948年6月. ISBN 9787510011115.
^ 3.0 3.1 China's Population Reaches 461,000,000 中国人口达到4亿六千一百万. The Washington Post(1877-1954). 1947年10月22日: 2 (1頁) (英語).
^ 中央社報導日期和標題不詳。轉引自王鐵群. 近代中国宪政民主的轨迹. 炎黃春秋. 2012年第7期 [2020-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 5.0 5.1 5.2 20 MILLION CHINESE VOTE AT ELECTIONS Twenty. The Canberra Times(英語:The Canberra Times) (澳洲堪培拉). 1947-11-25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新聞原文摘錄「20 million (註:2千萬) Chinese men and women voted in China's first election, says the Associated Press correspondent. This represents one-tenth of those eligible to vote, but neutral observers doubt whether the total reached 10,000,000. (註:1千萬)」
^ 6.0 6.1 Nanking Puts Chinese Vote At 20 Million. 華盛頓郵報(1877-1954). 1947年11月24日: 4 (1頁) (英語).
^ 7.0 7.1 徐矛,《中華民國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8頁,1992年。原文為「(1912年)能有資格參加國會兩院議員選舉的人便極少,占全國人口最多的廣大勞動者與這個號稱代表民意的機構完全不相干。在1912年12月舉行眾議員選舉時,全國人口總數估計為40680餘萬人,而參加投票的僅4293.3992萬人,只占總人口的10.5%。」
^ 各省市參議會反對大選採取比例制有關文電,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第四輯第八冊
^ 司徒雷登致國務卿馬歇爾,1947年9月29日,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32頁
^ 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36頁
^ 《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罷免法》,1947年11月17日
^ 《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民國50年10月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 第89頁
^ 16.0 16.1 By HENRY R. LIEBERMANSpecial to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Times (1857-Current file). Nov 21, 1947. p. 22 (1 page)
^ 17.0 17.1 程巢父. 国民政府行宪之初的选举纠纷. 《南方周末》閱讀往事版. 2008年2月1日 [2020年10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0月27日) (中文(簡體)).
^ 民國廣東大事記,羊城晚報出版社,頁862 ISBN 7-80651-206-3
^ 1948年1月21日,王世杰日記,中央研究院,1990
^ 民國山東通志,台北:山東文獻雜誌社出版
^ 行政院新聞局揭露關於協助南京辦理國大代表普選投票中種種弊端的簽呈,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第四輯第八冊
^ 國民黨中央臨常會討論與民青兩黨互爭國大代表名額問題的報告紀要,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第四輯第八冊
^ 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第四輯第八冊
^ 大公報,上海,1947年12月26日第二版
^ The First Election for Assembly Representative in China. 紐約時報. 1947年11月23日 (英語).
^ 中央日報,1947年11月24日第二版
^ 大公報,上海,1947年11月24日
^ 佳木,民社黨當前的心情,新聞天地,上海,第三十四期,1948年2月16日
^ 国大选举完毕. 上海大公報. 1947年11月25日 (中文(繁體)).
^ Chicago Daily Tribune (1872-1963). Chicago, Ill.: Nov 22, 1947. p. 9 (1 page)
^ Chicago Daily Tribune (1872-1963). Chicago, Ill.: Nov 24, 1947. p. 27 (1 page)
^ By HENRY R. LIEBERMANSpecial to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Times (1857-Current file). Nov 24, 1947. p. 12 (1 page)
^ Chicago Daily Tribune (1872-1963). Chicago, Ill.: Nov 24, 1947. p. 27 (1page)
^ Los Angeles Times (1886-Current File). Los Angeles, Calif.: Nov 25,1947. p. 7 (1 page)
^ 蔣中正,《四中全會之成就與本黨今後應有之努力》,1947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