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宋教仁

  • 虞子平
  • 2022年5月30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號遁初,一作鈍初、遯初、敦初,別號漁父,化名犟齋、宋錬、中島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仙瑞鄉上坊村香衝(今漳江鎮教仁村香衝組)人。中國近代革命先驅者之一,被稱作為“中國憲政之父”。

清光緒八年(1882年),宋教仁出生於湖南常德桃源。光緒十四年(1888年),入私塾讀書。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入讀桃源漳江書院。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赴武昌投考美國聖公會文華書院普通中學堂(現華中師範大學),被錄為第一,翌年入學,常與同學議論時政。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結識了黃興,並成為摯友。因不滿清政府統治,他開始傾向革命。 11月4日,與黃興、劉揆一、陳天華、章士釗成立華興會。選黃興為會長,宋教仁為副會長; 11月,計劃在長沙進行起義反抗清朝政府,但事泄未遂,宋教仁潛赴日本。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6月,創辦革命雜誌《二十世紀之支那》,併入讀日本法政大學。在留日期間,他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特別感興趣,廣泛地閱讀了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和社會制度方面的書籍,翻譯了各種文稿,有《日本憲法》、《俄國之革命》、《英國製度要覽》《萬國社會黨大會略史》、《各國警察制度》、《世界史年表解》、《俄國製度要覽》、《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覽》、《比利時、澳匈國、俄國財政制度》、《美國製度概要》等等。 8月,支持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加入並擔任司法部檢事長,同時將《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為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黃興赴安南謀舉事,舉薦宋教仁代理同盟會庶務,宋教仁由此開始主持同盟會日常工作,參與一切機密事務。宣統二年(1910年)底,宋教仁從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報》主筆,以“漁父”筆名撰寫了大量宣傳革命的文章。

宣統三年(1911年),宋教仁赴香港參加廣州起義的準備工作;7月,宋教仁與譚人鳳、陳其美在上海組建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親任總務幹事。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0月28日,宋教仁與黃興一同抵達武昌,參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參與起草《鄂州臨時約法草案》;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宋教仁被任命為法制院院長,起草了憲法草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4月27日,出任唐紹儀內閣的農林總長;7月,因不滿袁世凱破壞《臨時約法》,辭去農林總長之職;7月21日,當選為同盟會總務部主任幹事,主持同盟會工作;8月25日,國民黨成立,當選為理事,並被孫中山委為代理理事長。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3月22日凌晨4時48分不治身亡,年僅31歲。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感慨曰:若舉總統,以才則宋教仁。至於建置內閣,首推宋君教仁,堪為宰輔,觀其智略有餘,而小心謹慎,能知政事大體,雖未及子房、文忠、亦伯仲於房、杜。

Σχόλι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