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齡(1870年7月23日—1937年12月25日),字秉三,別號明志閣主人、雙清居士。湖南湘西鳳凰人,祖籍江西豐城石灘。民國時期政治家、教育家、實業家和慈善家。曾任北洋政府第四任國務總理。
清同治九年庚午六月二十五日(1870年7月23日),熊希齡出生於湖南湘西鳳凰縣一個三代從軍的軍人家庭, 家住鳳凰縣沱江鎮文星街。熊希齡的父親熊兆祥從軍時,正值太平軍起義,曾國藩在湖南訓練湘軍,提倡文人治軍,以理學管治人心,要求軍人“上馬能提刀殺賊,下馬便訓練士卒”。熊兆祥因對曾國藩極為仰慕,自己又是一介武夫,便將光耀門庭的願望寄託在長子熊希齡身上,對他嚴加管教,希望日後他能憑藉科舉走入仕途,故熊希齡自幼便接受嚴格的教育,一心向學。熊希齡六歲在鳳凰鎮發蒙,據說他6歲啟蒙,有“聞一知十”的天賦,一本《三字經》,只用三四天時間就可以背得滾瓜爛熟。而且時常向老師提出對於書中問題的疑問,要求解答。熊希齡7歲隨父親回到沅州府芷江縣的祖父身邊。
光緒十年(1884年),年僅14歲的熊希齡考中了秀才,這不僅對世代行伍的熊家來說十分榮耀,在當時的湘西也是鳳毛麟角。此後,熊希齡又到芷江縣的秀水書院繼續深造。
光緒十四年(1888年),熊希齡結識了沅州知府朱其懿,熊希齡的聰明才智深為朱其懿所器重,朱其懿保送熊希齡至長沙湘水校經學堂讀書,在這裡熊希齡眼界大開,學業突飛猛進。
光緒十七年(1891年),熊希齡參加湖南省鄉試,以第19名高中,主考官給他的評語是:“邊楚蠻荒,前無古人,才華之高,乃三湘有為之士。”由此,熊希齡一舉成名,譽滿三湘。
光緒十八年(1892年),熊希齡參加進士考試,會試得中,但由於當時殿試要求館閣體,而熊希齡此類書法不佳,便決定暫不參加殿試,先回去練字,等待下一次殿試。
光緒二十年(1894年),熊希齡高中二甲進士,並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8月,他接受了江蘇巡撫陳啟泰的徵召,擔任幕僚。而此時端方任兩江總督,也極力徵用熊希齡。而任職度支部尚書的出洋大臣載澤也賞識熊希齡的才幹,保薦他擔任了四品銜的東三省清理財政正監理官。隨後,由於見解超邁、業績出眾,熊希齡先後擔任過清朝的造幣總監、奉天鹽運使等要職。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 12月,熊希齡由奉赴滬,漸次擁護共和並加入中華民國聯合會。
民國元年(1912年)1月,熊希齡以湖南共和協會正會長的名義領銜致電袁世凱促請清帝退位,公開襄贊共和。中華民國成立之初,熊希齡先任南京臨時政府顧問。 4月,任唐紹儀內閣財政部長,7月辭職。 12月,被袁世凱任命為熱河都統,在任期間,他對熱河行宮古物進行了清理。
民國2年(1913年)7月,在袁世凱總統的首肯和議員的支持下,熊希齡出任國務總理並兼任財政總長。他很想乾一番事業,於是與梁啟超等製定了關於內政、外交、軍事、財政、實業、交通、司法、教育等詳細規劃的《大政方針宣言》。然而,這些計劃與袁世凱蓄謀推行的地主買辦聯合專制意圖是冰炭不相容的。袁世凱對熊希齡時時事事掣肘,欲迫其就範。並最終偽造“熱河行宮盜寶案”,嫁禍於熊希齡。熊希齡被迫於民國3年(1914年)2月辭去總理職務,任職僅5個多月,相關施政方針沒能最終落實。
民國26年(1937年) 12月24日晚,熊希齡在旅館突發腦溢血;12月25日晨6時,因搶救無效在九龍醫院去世,享年68歲。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