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虞子平

王士珍


王士珍(1861年8月19日-1930年7月1日),字聘卿,號冠儒,直隸正定牛家莊(今河北正定)人。近現代政治人物,位列北洋三傑。


王士珍曾祖父王朝正,精於醫術,長於書法,祖父王履安是個秀才,工醫之外,長於武術,有戎馬書生之稱,王士珍父親和伯父早逝,他與寡母相依為命,寄居在正定城內西門裡伯母娘家,靠母親替人做針線活艱難度日。王士珍兼眺兩房,9歲時入私塾攻讀詩書,由於聰明好學,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在王士珍15歲時,被正定鎮台葉志超看中,收在屬下當勤務兵。 17歲時考入正定鎮總兵學兵隊,旋即隨葉志超調駐山海關。


光緒十一年(1885年),入天津武備學堂,在砲兵科學習3年,畢業後回山海關任砲隊教習。他採用西法教學,學以致用,博得上司的稱讚。


光緒二十年(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請求清政府出兵協助鎮壓,日本政府為了加快侵略的步伐,正尋找發動戰爭的機會和藉口,也極力慫恿清政府出兵。 6月,葉志超奉命赴朝助戰,王士珍帶領砲隊官兵學員駐守在牙山。不料日本也出動大島義昌的一個旅團,遠遠超過駐朝清軍。 7月25日,日本海軍不宣而戰,爆發了豐島海戰,清軍損失慘重。


9月15日,侵朝日軍分四路猛攻平壤的中國駐軍。中國官兵和朝鮮軍民奮勇抗擊。王士珍率領砲隊學兵堅守在城上頑強鏖戰,給日軍以重大殺傷。當王士珍得知左寶貴犧牲的消息時,他親手操炮,轟擊日軍,在戰鬥中,王士珍左手無名指被炸掉,額頭左上部被彈片擊傷,留下一寸多長的傷口。敵軍四面合圍,砲隊學兵挾持王士珍突圍殺出。平壤失守後,清軍潰退。王士珍跟著葉志超連夜奔馳。黑夜昏暗,南北不分,不知所向。幸虧王士珍攜一地圖,遂按圖指導殘軍星夜疾行,安抵義州。此時砲隊官兵飢渴特甚,他們在一村莊休息時,在亂柴下發現兩口大缸,裡面裝著衣服和麥粉,王士珍只准官兵以麥粉充飢,臨行前,他將五兩銀子放在缸中,依舊封好,才命砲隊上路。回國後,王士珍仍然統領榆台砲隊,駐防山海關。 《馬關條約》簽訂後,王士珍隨新任直隸提督聶士成移居蘆臺。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朝野上下極感恥辱,但也刺激了他們的自救之心。他們認為日本人之所以打敗他們,就在於日本明治以來,大力學習西法,訓練了一支精良的軍隊。而清軍主力湘、淮軍訓練廢弛、戰術窳蔽,已經毫無戰鬥力。他們感覺到,如果不訓練出幾支能征善戰的新式軍隊,統治就難以為繼。 1894年11月,清政府成立“督辦軍務處”,開始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在“督辦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章、翁同龢的聯名保舉下,12月,清政府委派袁世凱督練新式陸軍。


袁世凱深知,靠他一個人的力量練兵是遠遠不行的,既然是編練新式軍隊,就得有懂新式軍事的人才。為此,他請他的老朋友蔭昌為他舉薦人才。蔭昌曾擔任過天津武備學堂的總辦,於是,他便把他的得意弟子,當時正在聶士成軍中的王士珍推薦到小站。接著,袁世凱又從武備學堂畢業生中物色到了段祺瑞和馮國璋二人,人稱“龍、虎、豹”三傑。自此,王士珍被推為“三傑之冠”。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復出,第一個奏請就是讓王士珍襄辦湖北軍務,袁世凱當上總理後,王士珍就成為陸軍大臣。


1917年9月1日,孫中山就任廣州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宣布段祺瑞為民國叛逆,出兵北伐,開始了護法戰爭。段祺瑞要武力統一南方,而馮國璋則主張和平解決,提出“和平統一”排斥段祺瑞,兩人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到11月中旬,段、馮已經鬧的水火不容,對於“虎”、“狗”兩家的內訌,王士珍無可奈何,對人連連嘆息;“兄弟鬩於牆,自毀家門。”11月20日,馮國璋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的職務,請王士珍組閣。但王士珍已經厭倦了政治生活,拒絕了馮國璋的請求。於是,馮國璋讓人去王士珍門前請願,並高呼:“請聘老出山組閣,以鞏固北洋團體。”王士珍不得已,出任內閣總理,但宣稱:“本總理今天一個人來,將來一個人去,決不更動內閣的一個人。”


王士珍晚年,篤信黃老之術,並結識道學大家段正元,為其修養所折服,便在北京成立道德學社,親自為社長,聘段正元為社師,宣講道術和修身養性之道。


1930年7月10日,因腸癌而在北京去世,享年70歲。

5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