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闓
- 虞子平
- 2022年6月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譚延闓(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字組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生於浙江杭州,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譚延闓自幼聰穎好學,5歲入私塾。其父規定三天要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 11歲學制義文學,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稱之為“奇才”。 1893年,譚延闓到長沙參加童子試,考中秀才,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舉人,1904年,譚延闓參加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填補了湖南在清代二百餘年無會元的空白。 4月參加殿試,列為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慈禧太后晚年,曾親自主持改革,即所謂“丁未新政”,延闓積極呼應,屬湖南立憲派首領,任省“諮議局”議長。
1911年武昌起義後,任湖南軍政府參議院議長、民政部長。 10月底立憲派殺害正副都督焦達峰、陳作新後,被諮議局推舉為湖南省都督。 1912年7月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為湖南都督,9月兼湖南省民政長,加入國民黨,任湖南支部支部長。 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宣布湖南獨立,並在《長沙日報》發表《討袁檄文》,遂被袁世凱撤去都督之職。去職後,先後避居青島、上海。 1915年,袁稱帝,延闓參與護國運動。 1916年8月後復職湖南省長兼督軍、湖南參議院院長。在護國戰爭中,為排斥外省軍閥控制湖南,他提出了“湘事還之湘人”口號。袁死後,任湖南省長兼督軍、省長,1920年11月被趙恆惕驅逐而赴上海。 1922年投奔孫中山,再次加入中國國民黨,6月任全湘討賊軍總司令。 1923年後任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大本營內政部長,建設部長、湖南省省長兼湘軍總司令。 1924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兼大本營秘書長。 1925年7月任廣州國民政府委員、常務委員兼軍委會委員、常委,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 9月署理廣州國民政府軍事部部長。 1926年1月被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3月代理廣州國民政府主席,4月任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 7月又代理國民黨中央黨部主席。 1927年3月後任國民黨中常委、中政會主席團成員、軍委會主席團成員、國民政府委員、常委、武漢國民政府戰時經濟委員會委員。 9月寧漢滬三方在上海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任大會主席。 1928年2月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至10月轉任行政院院長,兼任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財政委員會委員、委員長,國民黨中執委、中常委。 1930年9月22日病逝於南京。
譚延闓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當時“湖湘三公子”,授翰林編修。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民國書法家中曾有真草篆隸四大家之謂,他們是譚延闓的真,於右任的草,吳稚暉的篆和胡漢民的隸。素有“南譚北於”之譽。這四人均為國民黨的元老級人物,且也都是活躍於政壇的頂尖文人。
譚延闓的女兒譚祥,嫁給了後來成為台灣地區副領導人的陳誠。
譚延闓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 1930年9月22日,病逝於南京。去世後,民國政府為其舉行國葬。譚延闓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著述有《組庵詩集》等,其精於美食,為組庵湘菜創始人。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譚延闓為介紹人。
Comments